Christoph Horn | 柏拉图论人格:《理想国》第九卷中的内在与外在之人

2025年04月04日 15:50

3月28日,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邀请德国波恩大学哲学系实践哲学和古代哲学讲席教授、国际哲学学院(IIP)院士、著名国际期刊Archivfr Geschichte der Philosophie、Gnomon主编Christoph Horn教授讲学,主题为“柏拉图论人格:《理想国》第九卷中的内在与外在之人”。岳麓书院哲学系、宗教学系花威教授主持讲座。

Horn教授首先分析了《理想国》第九卷588d - 589a的“内在人比喻”。指出,在这一比喻中,柏拉图构建了一个由多头兽、狮子和人组成的灵魂模型,外在人看似是包裹这一内在灵魂的“外壳”,但实则对内在灵魂的好坏状况负有责任。当外在人认为不正义有利,会强化多头兽和狮子,并削弱内在人;反之,当认为正义有利,会让内在人掌控灵魂,使各部分和谐。这表明,外在人是具有类似人格地位的行动者,通过自身信念和行动来影响灵魂的发展,其与内在灵魂的关系决定了个人的道德品质和幸福。

随后,他从《理想国》的其他卷中寻找依据,进一步阐述外在之人的功能。在第四卷中,正义关乎内在行为,外在之人需统一内在存在,使灵魂各部分和谐。第九卷中,健康自律的人睡前会唤醒理性部分,这一控制灵魂活动的主体是外在之人,而非理性部分本身。第八卷对不同类型人物的描述,以及《蒂迈欧篇》结尾对灵魂关怀的讨论,都表明外在之人在塑造灵魂秩序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他具有自我意识、反思能力等多种特征,有助于理解灵魂的统一性。

接着,他对比了《斐德若》中的灵魂马车比喻与《理想国》的灵魂三分模型。前者中的驾车人类似于外在人,并非全然理性,却掌控着战车的方向,决定灵魂的状态。两匹马与《理想国》中的激情部分和欲望部分也存在差异,就进一步论证了外在人在柏拉图心理学中的独特地位。

他还结合学界对柏拉图心理学的讨论,深入分析了灵魂三分模型和人格概念。围绕灵魂的各部分是否具有类人地位,学界存在诸多争论,“小人”解读认为,灵魂由三个本质不同的实体构成,而另一种解读则强调灵魂的统一性。基于对外在人的研究,Horn教授提出新论据反对“小人”解读,支持灵魂统一性的解释。例如,柏拉图引入矛盾律的例子不支持强烈划分主义,“小人”解读会导致解释性倒退等问题。

关于柏拉图的人格概念,Horn教授介绍了A·A·朗和劳埃德·格尔森的观点。朗认为,柏拉图的灵魂概念与人格概念相近,都包含规范性,且灵魂的复杂性为自我认同提供了选项。而在将内在灵魂等同于人格概念时,格尔森面临灵魂三分法的难题,认为应将人格承载者视为理性部分,但这存在矛盾。Horn教授认同朗的部分观点,并指出,柏拉图通过外在人勾勒出人格概念,外在人能影响自身的心理状态,更符合柏拉图的人格理论。

最后,Horn教授认为,外在人在柏拉图的人格理论中占据核心地位,虽未被明确提及,但对理解柏拉图的心理学和人格概念不可或缺。

(文/蒲黔宇)

主讲人简介

Christoph Horn教授,德国波恩大学哲学系实践哲学和古代哲学讲席教授,海德堡科学院院士,国际哲学学院(IIP)院士,著名国际期刊Archiv für Geschichte der PhilosophieGnomon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古代哲学(尤其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与实践哲学(尤其是康德、道德哲学和当代政治哲学)。近年主要成果有Aristotle’s Metaphysics Lambda: New EssaysDie Philosophie der Antike, Bde. 5.1-3Einführung in die Moralphilosoph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