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丰子翔 | 谈谈现今《庄子》通行读本的内容来源并介绍几种《庄子》注疏善本
2025年4月22日晚,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讲坛·书院教师主讲专场”第六十六讲开讲,主题为“谈谈现今《庄子》通行读本的内容来源并介绍几种《庄子》注疏善本”。讲座由岳麓书院历史学系助理教授丰子翔主讲,历史学系副教授蒋鹏翔主持。
丰老师从清代以来“《庄子》通行本的概念”切入讲座主题,以统计方法分析明清学者批注本数量,指出世德堂本《南华真经》为清末以前的通行本。而近现代以来,郭庆藩的《庄子集释》受到学者推崇,成为《庄子》通行读本。《庄子集释》的正、注、疏文则源自《古逸丛书》所收覆宋本《庄子注疏》。
《庄子》注疏本现存七种重要传本:魏岘本、《道藏》本、《古逸丛书》本及四种日系传本(宫内厅本、足利本、庆应义塾本、中野本)。讲座重点剖析了《古逸丛书》本的内容来源。该本名义上为覆刻魏岘本,魏岘本残缺的内容则取自中野本补全,然实际情况并不如此简单。无论是“覆刻”还是新刻,《古逸丛书》本都没有忠实遵循所声称使用的底本,而是以某一本为主,再捏合《道藏》本、中野本等文字,甚至参以个人主观理解臆改,形成一种新的《庄子注疏》文本。《古逸丛书》本既有不足,则需另寻善本。
丰老师通过细致的版本对比、异文校勘,分析各本系统与源流,提出:魏岘本、《道藏》本之间有紧密的版本关系;宫内厅本、足利本、庆应义塾本、中野本四种日系传本之间也有一定的文本共性,当是由日本学者传承有序的抄写活动引起;而魏岘本一系与日系传本整体存在大量义可两通、十分影响深入阅读与挖掘思想的异文。
日系传本中,中野本为江户早期刻本,机械翻刻自一部日本旧抄本,存在大量无意错讹。而庆应义塾本的抄写质量也不高,竄句脱文较多。足利本则为残本。因此,十卷完整且文本质量达标的《庄子》注疏本只剩宫内厅本与《道藏》本,他们恰好分属魏岘本一系、日系传本两个系统。
判断宫内厅本、《道藏》本之间出现义可两通异文的原因,则需要引入新的校勘资料。通过辑校《永乐大典》的引文,可发现宫内厅本文本来源较早,这种形态的文本在流传过程中发生了自然讹误,其讹误形态在《永乐大典》中尚有留存,而《道藏》本的文本形态则是在自然讹误的基础上进行主观校改的产物。这种主观校改模式,与后世《古逸丛书》本新造文本的举动颇有相似之处。
丰老师最后总结,当今通行的《庄子》读本源出《古逸丛书》本,其文本至少经过了两次校订者的刻意润色和修改。而宫内厅本虽然经过日本博士家的融合性传抄,但未经过上述两次较为主观的改写,其文本形态较早,内容较《古逸丛书》本更为可信,应当作为在研究《庄子》正、注、疏文,尤其是成玄英疏文时,多加利用的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