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寿成|黄永年教授与文献学

2025年05月19日 16:28

2025年5月8日,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邀请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黄寿成教授讲学,主题为“黄永年教授与文献学”,岳麓书院历史学系蒋鹏翔副教授主持讲座。

黄永年先生(1925-2007)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文献学家,先后任教于上海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曾任陕西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教育部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古文献研究中心兼职教授、《中国史研究》编辑委员会委员。作为唐史研究和古典文献领域的权威学者,其《唐史史料学》《古籍整理概论》《古文献学四讲》等著作一直是相关学科的重要参考文献。

作为黄永年先生的哲嗣,黄寿成教授在此次演讲中除介绍其主要学术思想外,还谈及不少他的生平轶事。

他首先介绍了黄永年先生关于古籍版本学的构思。黄永年先生构建了中国古籍版本发展脉络,并指出,宋代形成了以浙本(杭州)、蜀本(眉山)、建本(福建建阳)为代表的刻书中心,金代平水本(山西临汾)则是北方刻书的典型。明代刻本经历了三个阶段:前期(洪武至弘治)继承元本风格,以官刻为主;中期(正德至隆庆)形成独特的“嘉靖本”风格;后期(万历至崇祯)刻书业中心又发生转移,徽州成为新的刻书中心,富商主导刻书业,这种本子虽是家刻,但又带有坊刻色彩,字体为方体字和长方体字。清刻本则分前后两期:前期(顺治至雍正)官刻以武英殿本为代表,而家刻兴盛于江浙,形成方体字本与写刻本两大体系;中期(乾隆至咸丰)考据学兴起,催生精校精刻仿宋刻本。清代刻本的特点即为官刻以武英殿本为代表,家刻在考据学推动下蓬勃发展,坊刻中心逐渐转移到北京、苏州和广州,晚清时期上海因引进西方印刷技术而崛起。整体呈现官刻精良、家刻繁荣的特点,在字体、用纸、避讳等方面都形成独特风格。黄永年先生运用了科学方法对版本流变进行归纳,尤其关注明清刻本的研究价值,而非一味强调宋元本作为稀见文物的意义。

黄寿成教授还介绍道,在碑刻学方面,黄永年先生提出了“以史书为主、碑刻为辅”的研究方法,认为碑刻作为第一手史料,能够提供职官、地理等重要信息,但必须与史书记载相互印证,不可颠倒主次。通过对永泰公主墓志、大唐御史台精舍碑铭、刘濬墓志、元晖墓志、李岘墓志等碑刻材料的深入研究,可以有效补充唐代职官制度和地理沿革的细节。这种多元且严谨的治学思路,既避免了孤立使用碑刻材料的局限性,又充分发挥了出土文献的证史、补史作用。

通过黄寿成教授的精彩讲述,听众对黄永年先生在文献学、版本学和碑刻学领域的卓越成就有了深刻的了解。(文/袁艺维)

主讲人简介

黄寿成,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山东大学尼山学堂导师。主要从事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历史文献学教学科研工作,曾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中国古代史、隋唐史、唐史史料学、古籍版本学、碑刻学概论等课程。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高校古委会重点科研项目两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委托项目一项,已出版专著《〈隋经籍志考证〉及其王颂蔚批校研究》《嬗变、趋同及比较——北朝后期民族认同及区域文化研究》,并在《中国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文史哲》《厦门大学学报》等权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其中《唐代的突将》《北周政权察举制度考释》《论隋文帝并未实施科举制度》《北齐政权选官制度辨析》等篇论文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