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康 | 唐代边疆史视野中的武则天时代
2025年5月6日晚,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讲坛·书院教师主讲专场”第六十九讲开讲,主题为“唐代边疆史视野中的武则天时代”。本次讲座由岳麓书院历史学系助理教授胡康主讲,历史学系助理教授吴晓丰主持,众多书院师生和历史爱好者参与了此次讲座,现场氛围热烈。
讲座之初,胡老师首先回顾了自上世纪以来的武则天研究史:在陈寅恪、黄永年后,武则天在唐代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受到了空前重视,不少学者此后围绕武则天的个人生平以及武则天时代的政治史、宗教史做了大量研究。在现在的武则天研究中,这三个方面的研究仍然是主流,但从边疆史展开的分析则较为少见,武则天时代在唐代边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尚未得到充分揭示。随后,胡老师按照地域和主题,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了讲解:
一、武则天时代的西北边疆形势
这里的西北边疆主要指的是西域和河陇,唐朝需要面对的主要对手都是吐蕃。高宗显庆年间,唐朝平定阿史那贺鲁之乱后,西域地区基本被唐朝所控制。这一时期唐朝在西域驻扎的军队很少,西域各个绿洲政权依然具有较大的独立性,这为吐蕃进入西域提供了机会。吐蕃进入西域后,很快就成了唐朝的强劲对手,在咸亨元年还一举攻占了安西四镇。武则天掌权后也开始积极经营西域,并最终在长寿元年重新收复了四镇。随后,武则天以汉军三万进驻四镇,唐军在西域的常驻引发了西域军政体制的变化,四镇的羁縻体制开始转向胡汉结合的二元体制。在河陇战场,武则天为了减轻西域战场的压力,不断遣使招揽党项、吐谷浑等中间地带的部落,最终天授年间党项部落二十万人降唐,动摇了吐蕃对河陇的统治。到了长安年间,武则天又借助吐蕃内乱的机会,大举西进,最终成功获得了河西九曲的控制权,为此后的神龙划界奠定了基础,唐朝也就此改变了高宗末期以来的不利局势。
二、北部边疆与东北边疆的变化
相比于西北边疆,武则天时代北部和东北边疆的处境则是日趋恶劣。高宗后期开始的后突厥叛乱,在武则天掌权后又进入了新的阶段。原本活跃于河东北部、漠南的骨咄禄势力,借助垂拱年间漠北大旱、九姓铁勒叛乱的机会,大举进入漠北,并最终控制了漠北诸部,实现了突厥的复兴。唐朝为了应对吐蕃、突厥的袭扰,放松了对东北诸部的控制,最终造成万岁通天元年的契丹孙万荣、李尽忠之乱。由于唐朝军力薄弱,所以契丹叛军一路南下,给唐朝造成了严重的危机。这次契丹叛乱不仅使唐朝经营东北的基地从营州撤退到了幽州,还使突厥势力大幅强化,在契丹叛乱后,突厥取代唐朝,控制了东北诸部。靺鞨利用契丹之乱的机会,建立了渤海国,并迅速倒向了突厥,唐朝在东北的势力大为衰弱。
三、武则天时代的“外族盛衰之连环性”
讲座第三部分,胡老师借鉴陈寅恪的“外族盛衰之连环性”,对武则天时期各个战场间的互相影响做了勾连和分析。他认为垂拱年间唐朝和吐蕃陷入苦战,是突厥得以重返漠北的重要因素,而河陇战场也与西域战场互相牵制。东北的契丹叛乱与唐朝忙于对于吐蕃、突厥有关,而东北战场的失利,也使突厥乘机扩大了势力。
讲座最后,胡老师还对未来可以开辟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他认为各个战场的牵制、互动以及边疆形势变化后的军政体制演变,还可做进一步分析。之后,在座的老师和听众围绕武则天与关陇集团的关系、唐代外患与内政演化间的联系等问题和胡老师展开了交流。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岳麓书院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与传播的重要阵地,始终致力于为师生及社会各界提供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平台。未来,书院将继续举办此类高水平的学术活动,推动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社会贡献更多思想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