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学·湘学与儒学’学术研讨会”在成都举行
2017年4月28-29日,“‘蜀学·湘学与儒学’学术研讨会”在成都举行。此次会议由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与中华孔子学会、四川大学、《巴蜀全书》编纂组联合主办,由四川大学社科处、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承办,四川省中国哲学史研究会、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儒学研究中心协办。来自中外的10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会议主题展开研讨。
“蜀学”、“湘学”作为各具特色的区域学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与中原学术积极互动,在制度建设、学术开先、信仰建构、经典体系、思想创新等方面成就斐然,对中国学术文化乃至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近年来,川、湘两地学者为进一步促进蜀学与湘学研究,加强区域学术文化交流与合作,实现蜀学、湘学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采取轮流举办的方式,已连续召开了多次研讨会。
在本次会议的开幕式上,我院院长肖永明教授作为主办方代表之一针对会议主题发表讲话,对承办单位、协办单位、报道媒体及与会学者表示欢迎和感谢,并对“中华孔子学会·蜀学研究会”的正式成立表示热烈祝贺。
我院朱汉民教授和肖永明教授分别作会议发言。朱汉民教授宣读了论文《“天人三策”:儒家与帝王的政治盟约》,通过详细考察“天人三策”中的君臣对话,指出汉王朝在意识形态上奉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并不是统治者为了欺骗和愚弄被统治者所采取的政治手段,而是以汉武帝为代表的帝王和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士大夫在相互斗争、相互妥协的基础上达成的思想共识与政治盟约。肖永明教授宣读的论文是《“杏坛”传说考辨——兼谈“杏坛”之“杏”决非银杏》,引起了与会学者的热烈讨论,并被认为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随后,与会学者分为三个小组开展了12场学术讨论。主要议题包括“儒学学科恢复与重建”、“《巴蜀全书》编篡与巴蜀文献研究”、“蜀学历史、思想和人物”、“湘学与蜀学”、“其他区域学术(关学、浙学、黔学等)与蜀学”、“近代蜀学与海派学术文化”等。我院李清良教授宣读了论文《作为现代之道的国学》,认为在当代中国讲“国学”,实际上是基于中国文化传统,全方位地建立一套可使个人安身立命、社会和谐发展、国内国际均能认同的现代中国之道,据此对建设国学学科的相关问题便可有一种新的理解。我院博士生张丰赟同学宣读了论文《熊十力与康有为外王学比较研究》,受到了与会学者的好评。
在会议闭幕式上,我院副院长李清良教授代表下届会议的承办方,诚挚地邀请各位学者参加明年在岳麓书院举办的湘学蜀学学术研讨会。(张丰赟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