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永明:何为“大学之道”?——记2016级新生入学教育主题讲座

2016年09月12日 00:00

9月8日上午,在中国书院博物馆报告厅,我院院长肖永明教授为2016级本硕博新生作了题为“大学之道”的讲座,2016级全体新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肖永明教授首先从四书、五经的区别谈起。作为儒家经典,在时间上,五经产生于春秋之前,四书形成于春秋之后;对读书人来说,五经佶屈聱牙,一般人难以理解,四书相对浅显,义理明了。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对四书的崛起作用很大,基本上奠定了后来四书的学术地位。元皇庆二年(公元1313年),朝廷确定科举出题以四书为准,四书始成为读书人的必读书目。但据肖永明教授解释,在唐末之际,士大夫已深受《大学》的影响。肖永明教授还提到“大学”和“小学”的区别。“小学”指授教洒扫、应对、进退之节,以及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大学”传授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对于《大学》的作者曾参,肖永明教授讲了“啮指痛心”与“耘瓜受杖”的故事,让同学们理解到,儒家的孝道,并不是僵死的,而是活生生的。

关于《大学》的内容与思想,肖永明教授以“三纲领”、“八条目”为核心,逐条阐发了其中的义理,并时刻联系我们的日常生活及社会时事。讲解通俗有趣,也耐人寻味。

所谓“三纲领”,即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肖永明教授讲到,“明德”与儒家的人性论联系紧密。性本善是儒家人性论的主流观点,每个人的心中都具有“光明之德”,只是被人的欲望与烦劳像乌云一样遮蔽,所以无法彰显。“亲民”作为一种教化、一种启蒙,可以使人的善良本心得以凸显。“亲民”所要达到的目的或者作用,便是“止于至善”。肖永明教授讲解说,“止”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栖息、安住的意思,“止于至善”也就是安住在至善的境界;第二层是停止、不逾越的意思,强调一种规范约束,不要去做不善的事情。从大的方面讲,“止于至善”是我们这一生所应当达到的目标,一生为之努力的方向;从小的方面讲,日常生活的每一件大小事情,我们都需要找到一种最佳的选择,这也是另一种“止于至善”。

所谓“八条目”,包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肖永明教授指出,“修身”以上是外王的功夫,“修身”以下是内圣的功夫,所以,“八条目”其实是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他强调,“修身”是极为重要的,不“修身”则易产生偏执的情感。如“不知其子之恶,不知其苗之硕”,不知“子之恶”是源于人类的溺爱之心,而不知“苗之硕”则是源自人类的贪婪,溺爱和贪婪都是我们平时所需要克制的不良习性。

肖永明教授还结合社会现象解说道理。如谈及“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时,他强调正本清源,认为人不应该被细枝末节的东西左右,从而忘掉本源性、根本性的东西。他以“人才”举例,培育人才,“人”才是真正的本质,但现代社会却将“才”作为判断“人”的标准;他还以大学生的生活为例,一些学生将“恋爱”当做大学的全部,却忘记“学习”才是大学生的本职工作。

肖永明教授以《大学》为本,纵论学生的为学、为事之道,其中既饱含他对学子的殷切期盼,同时也体现了书院特色的育人文化。(岳麓书院谢川岭、李伟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