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伦堂讲会•院庆专题•校友系列讲座:文献整理与问题研究如何结合?——以《祁彪佳日记》整理与晚明士大夫研究为例

2016年04月16日 00:00

2016年4月14日,中国书院博物馆报告厅举行了明伦堂讲会·院庆专题·校友系列讲座第一场,本次讲座邀请到了杭州师范大学国学院张天杰副教授,主题为“文献整理与问题研究如何结合?——以《祁彪佳日记》整理与晚明士大夫研究为例”。讲座由岳麓书院殷慧副教授主持。

张天杰副教授于2006年进入岳麓书院学习,做为书院曾经的学子,在书院留下了很多传奇故事。张天杰副教授对曾经的求学岁月颇有感慨,幽默的表示自己在书院学习时曾留下了“双百方针”(即一百多万字的日记和一百多万字的学术作品)。

张天杰副教授首先介绍了自己的研究经验,并讲述了日记研究的重要性,以及怎样运用日记这种老材料发现新问题的方法。张天杰副教授指出,做文献整理可以补充自己的研究,这就是为何重视文献整理的地方,以此进入本次讲座的主题。张天杰副教授认为,祁彪佳家族在明末江南中有着重要地位,而《祁彪佳日记》在其家族保存了一百多年之后问世,没有经过清廷删改,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其时间跨度正好处于明末最动荡的时代。《祁彪佳日记》涵盖政事、学术、社会生活诸多方面,事无巨细,靡不记载,对研究明末社会转型及士大夫群体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明末遗民的情怀在《祁彪佳日记》中尽显无疑,日记中所见明末遗民的矛盾心理特征时时折射出亡国之哀,精致闲逸的生活也展现了明末遗民无奈的生存状态。《祁彪佳日记》的每一方面都是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其对于研究明末士大夫群体是很好的补充。

张天杰副教授通过对《祁彪佳日记》研究的论述,为大家提供了启发性的研究视角。文献整理看上去枯燥无味,但是文献中被认为不起眼的材料往往折射着当时人所思考的问题以及背后的思想动荡,这就是史料的价值所在。做历史研究并不是一味的去建构某种史观或者臆测某种新的论断,而还原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人的共同观念,就是真正的实事求是。(岳麓书院 陈彦敏)

【人物简介】

张天杰,浙江桐乡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2006级中国哲学硕士、2008级历史学专门史博士,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后。现为杭州师范大学政治与社会学院、国学院副教授。曾荣获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2010)、湖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011)、湖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14)等奖项;出版有专著《张履祥与清初学术》《蕺山学派与明清学术转型》等多部,发表学术论文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