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伦堂讲会第186期:“画诺”问题纵横谈——以长沙汉吴简牍为中心
2016年4月7日,明伦堂讲会第186期在岳麓书院中国书院博物馆报告厅举行,本次讲座邀请了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王素先生,进行了题为“‘画诺’问题纵横谈——以长沙汉吴简牍为中心”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岳麓书院于振波教授主持。
王素先生提到2016年是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出土20周年,对于长沙走马楼吴简的回顾展望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纪念工作。本次讲座的主题为汉吴简牍中关于政府公文批注的释读,关于这个公文批注,王素先生认为应该释读为“诺”字。简牍上的“诺”字多以草书或“勾勒”的批准符号呈现出来,因此又称为“画诺”,王素先生以此为切入点展开讲述。
首先,王素先生论述了关于长沙走马楼吴简“画诺”之争。1998年,宋少华先生发表的《大音希声》文章,首次刊布一枚关于“许迪割米案”木牍,该木牍最特异之处,是左上角有一浓墨草书。关于这一草书,王素先生和胡平生先生有着释读为“诺”还是“曹”的争论。在讲座中,王素先生主要以草书的字型为切入点阐述了该草书应释读为“诺”的原因和证据。并且随着长沙走马楼吴简的不断整理和公布,特别是“君教”简多有“若”字批语,还有由“诺”字演变为“勾勒”的批准符号,也多次印证了王素先生的“画诺”说。其次,王素先生讲述了关于长沙东牌楼东汉简牍“凤尾诺”之辩。2004年,长沙东牌楼出土了一批东汉灵帝(168-189年)时期的简牍,其中有一件《光和六年(183年)诤田自相和从书》木牍,里面的“诺”字似乎是后世所谓“凤尾诺”之一种,王素先生以东牌楼东汉简牍中的“凤尾诺”与其他“若”及吴简“若”进行比较,来论证自己的推测。最后,王素先生又从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牍到吐鲁番高昌郡国文书等文书中,列举了“诺”字来说明其变化的原因与趋势。
正确合理的释读古文字是简牍研究的重要基础,简牍经过释读后,使得后人得以从字里行间了解古代的社会状况。王素先生的“画诺”研究,理清了汉吴简牍中的关于政府公文批复的疑惑,使大家了解了当时政府公文批复的程序和方式,同时也为简牍文字释读提供了广阔的视角和方法,对于简牍研究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岳麓书院 周昕)
【人物介绍】
王素,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及出土文献整理研究。
1977年考取武汉大学历史系本科。1978年考取同系研究生,1981年毕业,获硕士学位。现为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故宫研究院古文献研究所所长。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新疆师范大学客座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特聘研究员、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理事、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常务理事、“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修纂委员会委员、“全国古籍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中国出土墓志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故宫博物院藏殷墟甲骨文整理与研究”执行负责人。1992年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993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5年评为中组部代中央联系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