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尤西林教授谈“儒家的俟命境界”

2019年05月07日 21:22

2019429日(周一)下午,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特邀陕西师范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尤西林先生主讲岳麓书院邀访教授讲座第70期,主题为“儒家的俟命境界”。讲座由湖南大学比较宗教与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岳麓书院哲学系张俊教授主持,岳麓书院师生及其他高校师生、社会各界人士共计80余人参加了本次讲座。

IMG_5580.JPG

陕西师范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尤西林先生

讲座开始,尤西林教授对“命”之含义进行了溯源、分析。他认为,作为动词的“命”源自“令”,有指令派遣之意,代表着对人自上而下的使动与规定,是限定性的力量,而作为名词的,泛指比人的意志更高的制约格局。人所承受的命之终极来源或最高主宰,在西周定尊于,“天命”象征着最高主宰天的命令。

尤西林教授对西周确立的道德天命信仰及其重大影响、主要困境进行了细致分析。他指出,西周取代殷商,不仅是王朝更换的社会政治事件,而且是奠基中华文化特质的大事,那就是确立了道德天命信仰。他认为,西周道德天命带来的重大改变有:第一,将最高主宰之逊位于,建立了普遍的天人信仰关系,周人把商人的上帝从一个部族垄断的神明,转变为同天一样可供天下万民共同信仰的对象;第二,天之,定位于落实于敬德保民成为天命的两大支撑;第三,天命自上而下的单向度命令,转变为基于人的行的天人互动。

在尤西林教授看来,西周道德天命观主要面临两大困境:首先,西周道德天命观由于以德行平衡乃至转变了天命的施动方向,实际承担了伦理正义价值匹配的最高责任,的这一地位被推向神的位格。然而,道德天命缺少宗教神的全知全能。人文伦理无法统摄自然因果及其复杂效应,因而既未能开展出自然因果解释系统的知识,也无法解释大量不确定来源的力量。

其次,道德天命观被归结为民本,这一民本目标的人生价值观即幸福,道德天命观包含着德福匹配的承诺信念。然而,德福不匹配是人类文明进程普遍的现象。需要注意的是,民众的抱怨对象直接指向最高信仰对象的天。不仅是道德主宰之天,而且包括盲目的天灾。道德天命从而转化为与道德无关的命定论与盲目的命运观(简称)。这不仅是道德天的去魅化,而且是西周树立的最高信仰对象本身的分解与去魅化,意味着中华文化面临着精神结构解体的危机。

IMG_5601.JPG

讲座现场

接下来,他从分析儒家“仁”学天命观入手,对儒家的俟命境界进行了重点解读。他认为,儒家以取代的中心地位,以仁爱获得普遍的心理根据,也是文化人类学从巫术进化为宗教与信仰的关键。儒家仁德天命观在分梳了自然命运、祈福神命之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成为纯亦不已的德行乃至整个儒家的气质。然而,儒家德行并不拥有宗教僧侣出世修行的独立世界,天命之性的处境包含着自然命运及巫术神命,纯粹的德行必须统摄并主导这一不纯粹的世界。儒家与道家及后来的佛教同样承认天命对人的限定,但道家放弃评价而顺应融合于命运,佛教以宿命轮回开释命运,而儒家却从天命中分梳出德行使命,并作为评价全部外界限定力量的价值立场。

最后,尤西林教授指出,儒家的俟命,是身处逆境限定力量时的态度:承担命运事实,却保持德行不已自强不息的价值立场。所俟之命,包括盲目命运,也包括德行义命之未竟进程。俟命,包含着承担命运压力与恃守(守候)德行义命,并以德行义命裁决命运现状三个环节。俟命的极致形态,是人处于绝境或大限将至时的一种精神境界。俟命状态中个体完全丧失了可以依靠的外界条件,个体的有限性最清晰地显示出来。它包含着知命的自觉理性。俟命其所以不是消极自我意识的悲观或麻木的顺命与宿命,所根据的正是意义世界对事实世界的最高裁判,因而代表着最高的自我意识。俟命与自我动力的自强不息相比,是自强不息的极限所折返的自我意识,是自强不息的最后一搏。其知命认命具有坦然承受的沉静与尊严气质。与西方神的信仰所庇佑的感恩相比,俟命并无神可庇佑,因而是无神论的最高境界。与虚无主义阴影下的现代个体本位的自由意志信奉者相比,俟命有其所委身的非神格信仰,因而代表着人文信仰的最高境界。

IMG_5600.JPG

现场听众提问交流

讲座现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尤西林教授对观众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与解答。整场讲座在阵阵掌声中结束。(文/王鑫  /陈永豪)

 

【主讲人简介】

尤西林,陕西师范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校务委员会委员、通识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宗教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华美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顾问、中国中外文艺学学会理事。西安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研究中心研究员、澳门利氏学社学术顾问、香港法住研究院教授,2009年受聘为教育部马克思主义建设重大工程项目,“美学原理”首席专家。《中国艺术教育》主编,《人文杂志》《中外文化文论》《中国天主教研究》《基督教文化评论》(A&HCI)等刊物编委。《陕西师范大学学报》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外评审专家。

著有《人文学科及其现代意义》(2006增订再版)、《阐释并守护世界意义的人:人文知识分子的起源与使命》(2006增订再版、2008台湾繁体版、2017修订版)、《人文科学导论》(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08台湾繁体版)、《心体与时间:20世纪中国美学与现代性》(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