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陈鼓应教授开讲“张载的理论建构及其道家观念丛”

2019年11月18日 10:15

10月18日下午,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特邀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陈鼓应先生主讲岳麓书院讲坛第408期,主题为“张载的理论建构及其道家观念丛”。岳麓书院院长助理陈仁仁教授主持讲座。来自湖南大学等高校师生及社会各界人士共计200余人现场听讲。

陈鼓应

讲座开始,陈鼓应教授就指出,中国哲学的演进经历了先秦、魏晋和北宋三次高峰。老子和孔子开启了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先声,前者对宇宙本源和本根的探讨奠定了中国哲学的主干,后者对伦理教化的倡导奠定了中国文化的根基。魏晋时期围绕“有无本末”和“自然名教”的论辩,则彰显出玄学家的人文情怀。

本次讲座重点谈第三次高峰。陈鼓应教授认为,第三次高峰继承了隋唐以来三教并存的开阔学风,初期宋学以儒释道三教的交融为主要思想面貌,政权集团大量吸收士大夫阶层,文化气质在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得到了逐渐的涵养,以至北宋中期出现了学派林立的盛况。按照张岱年先生的划分,这一时期的哲学主要有三个学派:一是王安石的“新学”,二是张载的“关学”,三是程颢、程颐的“洛学”。

陈鼓应教授分享了他的一篇文章《论周敦颐<太极图说>的道家学脉关系──兼论濂溪的道家生活情趣》,强调周敦颐是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之首,是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著名文学家、哲学家。从周敦颐的人生历程来看,他既有儒家入仕传统的一面,也具有由庄子所开启的文人传统的一面。在个人生活情趣和精神意境上,则近于庄周风格,其文人生活,更像魏晋士人,雅好山水,吟诗论道。在学术思想上,以《太极图说》为例,周敦颐的世界观源自老子宇宙生成论的范式,体现出老子智性的哲学思维;在生活情趣上,周敦颐展现出“光风霁月”的艺术境界,流露出魏晋庄子式的文人风格。这两者是密切相关的,也就是说周敦颐的哲学理论正是他的生活情趣及精神意境的体现。

在他看来,南宋大儒朱熹为了建立儒学单一化传承学谱,刻意将周敦颐塑造成理学的开山祖、宋代儒学的开创者。但从周敦颐的诗文和哲学论著中,我们看到的却是他胸怀道家有容乃大的生命特质,因而他能展现出儒释道兼容并包的思想格局而拒斥狭隘的道统意识。

他进一步强调,朱熹一直以理本论为宋代儒学的正统,有意识地弱化与之思想脉络不同的气化论传统,塑造了宋代儒学单一化的学术谱系,使得以张载为代表的气化论传统(包括王安石在内)长期得不到重视,与历史事实严重不符。同样得不到重视的,还有张载气化论及与之相关的心性论所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这构成了此次讲座重新探讨张载理论建构的思想动机。

讲座现场

紧接着,陈鼓应教授重点谈了“北宋五子”之一的张载,其哲学思想包含三大方面:

第一,气化宇宙论。气化宇宙论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条洪流。整个中国哲学在形上学和宇宙论方面的主体思想就是气化宇宙论。张载提出“太虚即气”“有无混一之常”“一物两体”等命题,阐发了作为中国哲学主流的气化宇宙论。

第二,心性学说。张载创造性地提出“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心统性情”“有性则有情”等心性论命题。张载的心统性情说综合原始儒家道德价值之性与道家自然之性,兼有儒家与道家脉络。“无心”“虚心”“大心”承自老庄;“天地之性”“气质之性”转化张伯端之说;“心统性情”呼应庄子“性情不离”。

第三,境界论。张载融合哲学的道家和文化的儒家,提出影响深远的“民胞物与”说。

通过以上三方面的阐述,陈鼓应教授总结道:宋代儒学发展并非如朱熹所塑造的单一化道统,事实上是“新学”“关学”“洛学”并盛;程朱理学一派误解张载气本论,试图将气本论边缘化,这些都与历史事实不符,而朱熹这样的安排违背了孔子兼容并蓄的开放心灵;先秦时代的孔子为知礼求道而多次问学于老子,张载为了替儒家建立宇宙论与万物一体的境界哲学,对道家思想进行了创造性的转化。

在提问环节,陈鼓应教授针对同学们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详细深刻的回答,在场师生受益匪浅,感受颇多。通过此次讲座,大家对张载的理论建构及其对道家思想创造性的转化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文/普庆龄 图/夏金龙)

【讲座直播回顾】

陈鼓应|张载对道家思想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

https://zhibo.ifeng.com/video.html?liveid=129841

【主讲人简介】

陈鼓应教授,1935年生,福建省长汀人,台湾大学哲学系及哲学研究所毕业。历任台湾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主编《道家文化研究》学刊。著有《悲剧哲学家尼采》《尼采新论》《庄子哲学》《老子注译及评介》《庄子今注今译》《黄帝四经今注今译》《老庄新论》《易传与道家思想》《道家易学建构》《管子四编诠释》《耶稣新画像》《道家的人文精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