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从“朱张会讲”出发:文化名宿的跨时空对话

2017年11月07日 10:50

文化名宿跨时空的对话

让激烈辩驳汇成有力的融合

文丨李婷婷

九年前,正是这个季节,我从江西来到长沙。放下行李的第一站,就是岳麓书院。

正值丹桂飘香,书院里一派热闹的秋景。游人进进出出,更多的是三五围坐捧书阅读的湖南大学学生,与那年春天我踏访江西白鹿洞书院时感觉到的清幽僻静是那么不同。上千年的历史,岳麓书院经历“七毁七建”,如今仍然以这样活泼的姿态散发温热,让我惊讶。

这样的区别,似乎正应和了湖南和江西的文化性格与哲学。同样是汲取儒、释、道的思想资源,湖南生发出理学一脉,江西则主要发展了心学。有意思的是,850年前,曾主持白鹿洞书院的朱熹,一路嗅着千里之外的“理学”气味朝着岳麓书院走来,与彼时的山长张栻,开启了中国文化史上著名的“朱张会讲”。这场以论辩为主的学术盛会,吸引了大批学子前来倾听。因同气相求而引发的学术“接轨”,也从侧面诱发出自己更深层次的思考,交流和碰撞达到了最后的融合。

岳麓书院里那些不同时代下文化标志性人物的纪念碑,告示着来到这里的每一个人:从这里出发的文化名宿,一直跨越时空进行对话,让激烈的辩驳汇成有力的融合。300年后,心学的代表人物王阳明被贬至贵州,路过岳麓山,也将这座千年学府当做一个暂时的讲学之地。不同学术观点之间多年的争论和对峙,都被这座山、这方庭院融解。他们都将自己献身于教育这一事业,那是真正的献身,一路奔向磨难与苦涩,甚至死亡。正是这种文化人格的建立,消解了不同学术观点的斥力,让更多元的思想汁液,流经更丰富的文化脉络。今天的湖湘人,依然被这些汁液浇灌、滋养,这也是岳麓书院何以“七毁七建”、延绵千年的主要原因之一。

从“朱张会讲”出发,今天,作为唯一“活着”的中国传统书院,“会讲”的传统仍在这里延续。早在上世纪末,岳麓书院就与湖南卫视、湖南经视等媒体合作设立“千年论坛”,邀请余秋雨、杜维明、余光中、金庸、黄永玉等文化名家,在国内首次举办面向社会公众的电视讲学活动,引起了广泛而强烈的社会反响。之后,面对不同层次和需求,岳麓书院又相继推出了系列讲学活动,如“明伦堂讲会”“岳麓书院讲坛”等。如今,岳麓书院讲坛已成功举办300期,众多海内外名家汇集书院,从不同侧面和维度阐扬人文传统、理解人类精神、回应时代主题、彰显中国智慧。

这座“活着”的千年书院,它的过去和现在,正是中国文化传统自成体系、独具特色、生生不息的一面镜子。

就像眼前三五成群捧书阅读的学子,正通过书籍、通过这座庭院从时光深处散发的气韵,与千年名宿对话。他们头顶,是层林尽染的麓山秋景,更是千年间灿烂的文化星河。

原文链接:http://m.voc.com.cn/wxhn/article/201711/201711041747335362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