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岳麓书院再现兴盛之貌
新华社记者白少波、谢樱、张千千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本科生于淼漪3年多来,每次走过书院的大门,心里都会默念一遍门口的楹联。岳麓书院经宋、元、明、清四朝,历时千年,弦歌不绝,一代代人才从这里走出。今天,岳麓书院的师生们在这座古朴的千年庭院里,兼顾“为学”与“修身”,致力于继承古老书院教育传统,将其融入现代教育发展,走出一条传统和现代兼容并蓄之路。
百年难解的一道题
岳麓书院创建于公元976年,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培养了大批经世致用之材,成为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
岳麓书院院长肖永明介绍,19世纪末20世纪初,岳麓书院千年的宁静被打破。20多年里,书院先后改名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直到1926年正式定名湖南大学。在现代大学教育体制下,传统书院的教学内容、教育组织方式被舍弃,岳麓书院本身也逐渐分割成为职工宿舍、办公室和小学校舍,不再是开展高等教育的场所。
改革开放以后,为了重振岳麓书院,湖南省开始对书院进行多次修复。古代建筑修复已经不易,而古代书院的教育精神与理念要在现代社会得以实现,更是不易。
如何在当代中国把传统文化融入“教育强国”的建设内核?“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肖永明说。
汲取书院古老智慧
“交流密切、感情笃厚的师生关系是书院精神的核心。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是我们传承书院精神的重要切入点。”肖永明说。以师生密切互动为核心的本科生导师制,可以将以课程为中心的现代大学教育和以人为中心的书院教育优势有机结合起来。
于淼漪刚入学时,导师钱永生的教诲让她记忆犹新。钱教授带着她们几个学生在湘江边行走、畅谈,整整一个白天聊学习、生活,更聊自己心中的烦恼。“导师告诉我,学贵立志,立志才能确立前进的方向。”刚进入大学的于淼漪有点不知所措,导师犹如慈父般的教导让她很快找到了大学生活的目标。如今她选择了留校读研,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业水平。
2017年6月,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毕业典礼上,历史学本科生刘楚莹和同门师兄一起向导师邓洪波教授鞠躬行谢师礼。大学4年,刘楚莹碰到很多烦心事和选择。“邓老师把我遇到的‘牛角尖’问题一一给解答了。”在刘楚莹眼里,邓老师不只是她学术的领路人,更是她值得信赖的长辈,是精神导师,是她成长路上的“灯塔”。
师道兴、教育兴。岳麓书院副教授殷慧说,千年学府秉承人格培养、务实治学、博学多思的教育传统,追求的是“求学”与“求道”的统一。这种厚重的书院传统文化注重因材施教,融德行与学问为一体,注重老师对学生的言传身教,更重视学生品德的培养,这些都是当代岳麓书院正在继承和弘扬的。
以传统滋养现实
“导师以自己的学识与修养来影响和感染学生,引导学生进步和成长,这正是我国古代‘教育’的意义。”岳麓书院副教授陈仁仁说,这种导师制既回归传统的人格教育,又有西方的知识教育,使学习西方与回归传统并行不悖。但当代大学教育不能止于此。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在实施导师制的基础上,岳麓书院进行了将传统文化教育全面融入当代大学教育的各种探索。
肖永明说,岳麓书院成立了通识教育中心,面向湖南大学全校开设“国学经典导读”,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教育通识课程中,受到学生广泛欢迎。
学校的课堂里总是不乏这样的画面:年近七旬的经学史专家姜广辉教授把《易经》讲得出神入化;年轻帅气的陈岘博士在《春秋》研读课程中将现实社会和古代社会种种生活场景进行对比,生动而易懂;下课后,同学们围上来一起探讨交流,久久不散……
教学相长、德业相劝、共进于道,岳麓书院的导师们对自身的德行和学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入学礼、拜师礼、谢师礼和祭祀典礼,师生共同参与的礼仪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殷慧表示,岳麓书院的师生们用思考和行动,致力于建设新时代教育强国。
如今的岳麓书院开始再现当年的兴盛之貌。每年100余位海内外著名学者登坛讲授传统文化,国学网络直播创下了单次讲座在线听讲110万人次的纪录。“岳麓书院师生们在以传统文化滋养自身精神生命、造就‘明道济民’之材的同时,努力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辐射到全社会,努力为民族文化的复兴作出贡献。”肖永明说。
新华社长沙2月1日电
原文地址:http://www.xinhuanet.com/mrdx/2018-02/02/c_1369439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