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欣 | 儒家书院空间景观与环境
2024年11月18日下午,由美国威廉玛丽学院艺术史吴欣教授主讲的新一期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讲坛正式开讲,主题为“儒家书院空间景观与环境”。本次讲座由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历史系邓洪波教授主持,书院内外近百人参加了本次讲座。
正式进入讲座之前,吴欣教授向大家展示了她的新书《Lure of the Supreme Joy:Pedagogy and Environment in the Neo-Confucian Academies of Zhu Xi》(中文译名:至乐-朱熹新儒家书院的教学与环境)的封面:《湖南省城鸟瞰图》中书院与岳麓山、湘江和古长沙城的关系,并介绍了她于2019年夏进行的中韩书院实地考查,感谢邓洪波教授和岳麓书院的同仁们二十多年来对她的支持。
吴欣教授首先指出, “至乐”一词,儒释道都有使用但有不同解释,而她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宋儒在书院教育中对此的阐发。她认为,“至乐”是一种圣人的境界,即所谓的“曾点之乐”或者“曾点气象”。比如南宋大儒朱熹携茶酒、带生徒,流连于山水之间,研习典籍、吟咏诗词,就是儒家力求通过书院教育来激发学子对 “至乐”境界的追求。
接下来,吴欣教授向大家阐述了她的在新书中提到的两组主要概念,空间/场域与视觉/视相,她解释道:“与几何的空间不同,场域是一个由分散的文化脉络联系在一起广大时空;而视觉是一种生理功能,视相则是一种人文现象,通过把视觉因素与文化因素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的对场地的独特感悟。”本次讲做的重点是场域。吴欣教授以岳麓书院为例,指出岳麓书院建筑群大致可以划分出教学轴线与祭祀轴线,然而这些轴线在书院的环境中延展,与岳麓山(南岳)山水合为一体。 又进一步通过八景的景观模式在时空中扩展开去。
吴欣教授指出,朱张会讲是居住过的百泉轩在书院的建筑中别有意味,可以看做是书院的“大脑”。她进一步引用元儒吴澄的《百泉轩记》,指出水对于书院的重要作用。她认为,岳麓书院风雩亭、吹香亭、百泉轩的池水构成了三足鼎立之势,将书院锚定在南岳之麓,共同托起了岳麓书院的精神命脉,使书院与在地的历史和山水融为一体。
吴欣教授以《潇湘八景图》以及朱熹、张栻的诗文唱和为例,阐述了书画、诗文、与在地性的互文以及其间蕴含的时空观念。她认为,潇湘八景是一种地方性的多中心景观模式,《潇湘八景图》反映的是湖湘文化的发展,其具有分散性的特点。朱熹与张栻二人在会讲期间所做的二十首唱和诗即运用了当时脍炙人口的八景图的空间模式,来界定书院的教学环境。在《咏归桥》、《濯清池》两首诗中,两位大儒寄情山水,以环境中的客观物质纯在(山、水、植物等等)为媒介体展开对话,发出了对古今、彼此的慨叹。吴欣教授最后提到了清代的《岳麓书院志》与八景的渊源和山长罗典修岳麓书院八景的事迹,并鼓励大家以此为切入口,探寻从“潇湘八景”到“岳麓八景”的演变历程。
吴欣教授讲解结束后,邓洪波教授对讲座进行了总结。交流环节,吴欣教授对现场师生提出的“书院空间设计布局对书院教育理念的影响”、“八景怎样被一步一步地被挪到了岳麓书院”等问题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回答。(文/刘敏 图/李政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