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院讲坛第260期(明伦堂讲会第223期):接续与断裂:台湾历史迁变中的“五四”话语(何卓恩)

2017年04月27日 00:00

题:接续与断裂:台湾历史迁变中的“五四”话语

主讲人:何卓恩(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主持人:陈先初(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

间:4月28日(周五) 19:00—21:00

点: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内中国书院博物馆报告厅

主讲人简介:

何卓恩,湖北安陆人,1963年出生,1987年华中师范大学政治系毕业,1999年和2002年分别取得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博士学位,现任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特别是近代中国社会思潮在战后台湾的演变。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大陆赴台学人与台湾光复后的文化重建”研究和“台湾党外运动舆论刊物的国家论述”研究;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近代中国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关系研究”和“近代大学与中国政治”关系研究。著有《殷海光与近代中国自由主义》、《< 自由中国>与台湾自由主义思潮》、《自由主义新遗产》等书,编有《胡适文集》、《殷海光文集新编》、《夏道平文集》、《韦政通文集》等文献,在海峡两岸学术期刊发表专业论文70余篇。目前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史研究中心理事、武汉大学台湾研究所学术委员、华中师范大学台湾与东亚研究中心副主任,也是中国现代哲学史学会理事、湖北省国学研究会理事和湖北省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

内容提要:

台湾最近一个世纪的历史变迁,无论日治时期、光复初期、国民党威权时期还是民主化时期,皆与中国大陆历史脉动息息相关,贯穿各时期的“五四”话语便是一个显著的例证。台湾“五四”话语连续中有断裂,断裂是由于移植性,传承是由于移植的反复性,显示台湾近代历史虽始终与内地血脉相连,也确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台湾的五四话语彰显了近代中国历史的几个核心观念,或时代主题,两岸概莫能外。考察台湾“五四”话语的复杂转换,了解不同时代条件下“五四”被赋予的不同意义,有助于丰富对“五四”的百年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