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院讲坛第520期 | 夏晓虹、左玉河、杨念群、沈洁:杨度、梁启超与近代中国主题会讲 |预告
杨度、梁启超与近代中国暨纪念梁启超诞辰150周年学术研讨会主题会讲暨
岳麓书院讲坛第520期
主题:杨度、梁启超与近代中国
时间:2023年11月18日(周六)08:30—12:00
地点: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内中国书院博物馆报告厅
主讲一:夏晓虹(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河南大学讲座教授)
主讲二:左玉河(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主讲三:杨念群(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重点研究基地主任、教授)
主讲四:沈 洁(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主持:余露(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副院长、副教授)
主办:湖南大学岳麓书院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承办:湖南大学杨度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 岳麓书院历史系
协办:湖南大学杨度助学助研基金
【主讲简介】
夏晓虹,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现为河南大学讲座教授。先后赴日本、美国、德国、捷克、韩国、英国、马来西亚、以色列、新加坡、法国以及中国台湾、香港地区从事研究与参加学术会议,并曾在德国海德堡大学(1998)、日本东京大学(1999-2001)、香港岭南大学(2009、2014)客座讲学。主要关注近代中国的文学思潮、女性生活及社会文化。著有《觉世与传世——梁启超的文学道路》《阅读梁启超》《梁启超:在政治与学术之间》(以上三书增订结集为三卷本《阅读梁启超》)、《晚清文人妇女观》(日译本名《纏足をほどいた女たち》)《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晚清女子国民常识的建构》《晚清白话文与启蒙读物》《诗界十记》《旧年人物》《返回现场——晚清人物寻踪》《晚清上海片影》等;并主编“学者追忆丛书”“梁启超史学著作精校系列”,编校《〈饮冰室合集〉集外文》等。
左玉河,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历史研究院左玉河工作室首席专家,兼中国现代文化学会副会长、中国史学会史学理论分会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化学会口述历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史学理论研究》副主编、河南大学讲座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学术思想史、社会文化史及口述史研究。出版专著《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中国近代文明通论》《张东荪传》等10余部;翻译出版《牛津口述史手册》;主编《民国社会生活史》《中华口述历史丛书》等,并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及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中国近代史》等刊物转载40余篇;《中国近代学术体制之创建》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八届科研成果一等奖(2014年);主持并参与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及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
杨念群,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学术兴趣是清史与相关中国政治史、社会史研究,并长期致力于从跨学科、跨领域的角度探究中国史研究的新途径。在各知名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著有《“天命”如何转移:清朝“大一统”观的形成与实践》(2022)、《百年清史研究史•思想文化史卷》(2020)、《五四的另一面:“社会”观念的形成与新型组织的诞生》(2019)、《何处是江南:清朝正统观的确立与士林精神世界的变异》(2010)、《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2006)、《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2001)、《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三大知识群体互动的比较研究》(1997)等二十余部。主持《新史学》丛刊(中华书局版)及《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丛书。
沈洁,江苏常州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博士,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知识、政治、族群研究。著有《1912:颠沛的共和》《民国的“失传”——清末民初中国革命再阐释》《百年锐于千载——清末民初的世局与士议》。
【内容提要】
主讲一:夏晓虹(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河南大学讲座教授)
讲题:梁启超的女学理念与实践
主要内容: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前发表的《论女学》,确立了他一生言说女性议题的基点。西学不只是作为理论支撑,更成为渗透在《论女学》全篇的底色。梁文提出的“女学强国”论影响巨大,经元善主持的上海中国女学堂即受此论感染而创办,梁氏介入办学的史实亦有必要发覆。更值得关注的是,梁启超代同人所拟《倡设女学堂启》与《上海新设中国女学堂章程》,与表达一己之见的《论女学》之间存在着歧异,这在中国女学堂有意聘请的两位女教习申述拒绝到任理由的信中可得到证实。进入民国,梁氏的关注更多转向女性适宜从事何种职业,1922年他为女性指点的四种最优职业确有相当的前瞻性。可以说,自晚清开始,梁启超始终在追踪世界潮流,把现代中国的女子教育问题放在西学西制的脉络中阐述和把握。早年,他看重女性作为社会成员与国民的身份,故强调女学与强国的关系;民国后,偏向女子教育的特殊性与适宜性,甚至有意凸显女性作为家庭成员、尤其是母亲的角色。其前后的变化多半都是因应时事所做的调整,而其间唯一不变的,是始终以女学为第一义。
主讲二:左玉河(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讲题:杨度与清季国会请愿运动
主要内容:作为清季立宪运动中的风云人物,杨度逐渐形成了以舆论监督政府、以开国会广造舆论,以国会推动立宪的思想,成为清季倡言以开国会实现宪政的第一人。自从杨度首倡国会请愿之后,以“速开国会”为号召的国会请愿运动就成为清季最具影响力的政治活动,而且几乎所有关于请开国会的陈情和呼吁,都在延续着杨度所阐发的国会论述思路。国会请愿运动虽未能达到速开国会的目标,但请愿成为极有效的政治动员,扩大了宪政的政治基础。清政府虽然被迫缩短了预备立宪的年限,依靠政治强力压制了激进的请愿代表,但其合法性在这数次请愿运动中逐渐消耗殆尽。
主讲三:杨念群(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重点研究基地主任、教授)
讲题:《金铁主义说》与近代全球地缘政治视野
主要内容:本场讲座主要讲述杨度在湖湘之学、帝王之学的修为之外,还拥有一整套对世界大格局的认知和行动方案,因此有必要对《金铁主义说》的内涵进行重新解读。
主讲四:沈洁(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讲题:君宪、共和与民初国体争执——梁启超、杨度的“现代”想象
主要内容:20世纪的中国是一个浓缩的世纪,仅仅上半叶,便经历了革政与革命,君宪与共和,法统至党统,启蒙到主义时代,这么多激烈对峙与急速变迁。我们过去讲这三十年,主要是讲乱局,讲众声喧哗。但,一个众声喧哗的时代,一个激烈变动的时代,无疑也是思考最为勤奋的时代。从甲午至民国头二十年,时人以不同方式、不同角度思考中国的变化及未来,我们循着他们的方式和角度,首先可以获得一种时代的丰富性,也就是中国现代思想的丰富性,这完全不是新文化、科学民主这些人所共知的价值所能概括的,也不是时潮与“低音”的简单分立。我们可以看到非常多的可能、混沌,这些可能性,最后当然是汇聚到了革命的大潮中,但可以籍此思考的是,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一种汇聚,或者说历史的选择,中国的现代,难道仅只一种可能性吗?这是回瞰20世纪最初三十年,最值得我们去反思的东西。围绕梁启超和杨度,我想从君宪之于革命的启动、夷夏及其边界及“共和是什么”等三个方面来谈谈,世纪初丰富、多岐多义的现代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