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大高研院专题讲座 | 朱汉民论“宋学的师道精神与政教理念”

2021年09月29日 10:34

9月12日,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人文高等研究院(简称“高研院”)成立。作为高研院成立系列活动之一,由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湖南大学社会科学处、湖南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联合主办岳麓书院讲坛之“人文大家谈传统文化”专题系列讲座。9月22日下午,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国学院院长朱汉民先生担任第五讲嘉宾,主讲“宋学的师道精神与政教理想”,岳麓书院哲学系教授李清良主持。凤凰网全程直播,在线听众达41.6万人次。

IMG_4011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国学院院长朱汉民先生

讲座伊始,朱汉民教授开宗明义:儒家士大夫在中国传统政教形态中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历代儒者往往通过“师”的身份意识,表达自己的政教理念。进而,他强调唐宋之际发生了政治、文化的变革,儒家士大夫通过复兴先秦儒家的师道精神,希望确立自己在宋代政教体系中的主体地位。

接着,朱汉民教授围绕五方面内容展开:一、早期儒家之“师”;二、汉学师法与政教;三、宋学师道与政教;四、宋代士大夫的主体意识;五、师道复兴与政教转型。

朱汉民教授首先明确了“儒”与“师”有密切联系,先秦儒家与“师”的身份有关,如《周礼》记载的“师”“儒”,是在各邦国、乡里从事教育的司徒之官;《论语》中“师”具有政、教意义,即周朝职官与文化传人;孔子心目中的“师”就是士、君子,他们承担“士志于道”的文化价值;孟子继承了“师”作为传道者的思想传统,认为“师”传承“道”,既可以是“亲炙之者”的直接授受关系,也可以是精神传承的“私淑”关系;荀子也十分重视“师”,但他所说的“师”首先是指三代时期治教合一的圣王,也指王官体制内掌握礼乐、教育的礼官一类。

讲到“汉学的师法与政教”时,朱汉民教授指出,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儒学上升为国家学说与意识形态。儒家经学独尊,朝廷的经学博士又有特殊的解释权,于是汉代官学中形成了“师法”,即经师对经典章句口头传授的“师说”。由于“师”拥有官学的地位,口授的经说必须有统一性的解释,官学对经典章句标准解释就成为“师法”。清代王先谦以《荀子》而追溯“师法”渊源,认为汉代“师法”来自荀子,当代学者如徐复观等并不同意,认为《荀子》师法之“法”指礼义法度,而汉代师法则指经义法式,前者关注的是礼法制度建构,后者关注的是经学知识建构。

谈及“宋学的师道与政教”。朱汉民教授指出,唐宋之际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思想文化均发生了变化,汉代确立的经学面临变革,一些思想敏锐的儒家士大夫意识到,必须从汉代传注经学的束缚中摆脱出来。唐宋之际出现复兴“师道”的强烈呼声,“师道”成为韩愈、柳宗元推动儒学变革的思想动力。“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呼唤,标志一个学术重大变革的时代即将到来。韩愈分析批判了孟子以后的汉代经师传统,认为“师道日微”,强调复兴孔孟奠定的“师道”。重建中国政教形态是从师道复兴开始的。欧阳修说:“师道废久矣,自景祐、明道以来,学者有师,惟先生(胡瑗)暨泰山孙明复、石守道三人。”为推动王道实现,宋儒提出复兴师道的政治功用与文明拓展意义,范仲淹寻找士风不正是因为“师道既废”,胡瑗、程颐、胡宏等都强调“师”在儒家政教理念中占据重要地位,陆象山强调“惟本朝理学,远过汉唐,始复有师道。”

朱汉民教授指出,与汉儒以师法传授章句之学、典章之学不同,宋儒在师道精神的引领下,从经典中探寻做人、治国的“道理”,建构了理学、道学。 宋儒的师道复兴,推动了两宋时期学与政的重要变化。宋儒希望在“政”与“教”确立儒家士大夫的地位,程颐说:“天下治乱系宰相,君德成就责经筵。”汉儒“师法”的教育对象只是博士生员,宋儒“师道”除了教育士子外,还涉及到帝王与平民。面对天下,宋儒勉励自己应该能够“以师道自居”,表现为三方面:一是通过“以师道自居”拓展出对帝王的教育;二是以“以师道自居”拓展对民间社会的教化,承担起社会教化责任;三是编写推广文化的蒙学教材,还将儒家礼教德教推广到下层民众生活,通过家训、家范、家规、家谱的形式,逐渐将礼义传播到普通平民社会。总之,宋代的“师道”运动,对宋儒推动的革新政令有深刻影响,推动了宋儒对“得君行道”的期许。庆历新政、熙宁新政均是宋代士大夫以师道精神推动的新政运动。宋朝的政治形态发生了很大改变,士大夫在朝廷的主导作用明显。他们通过言事、劝谏、封驳、经筵、舆论等各种方式限制皇权、引导帝王,体现出士大夫政治的真正成型。

师道与政教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师道复兴如何影响政教转型?朱汉民教授指出,唐宋变革以来,儒学史上开始悄悄地将“周孔之教”转型为“孔孟之道”,也是推动汉学型的政教理念转型为宋学型的政教理念。宋儒希望复兴孔孟等儒家士人的师道精神,以推动宋代政教形态的转型,致力于由掌握师道的士大夫来主导新的政教形态。宋学的“孔孟之道”是以《四书》为核心的经典体系,原属于儒家子学体系,故而凸显儒家士人的“师道”精神,希望士大夫在政教形态中的居于主导地位。总之,师道是在王道不可实现的历史条件下儒家士人不得已的追求,唐宋变革为政教转型提供了历史条件。宋儒要推动政教转型,师道复兴似乎是他们的唯一希望。

IMG_4021

讲座现场

最后,李清良教授总结说,本场讲座让我们不仅了解了师道传承的悠久历史及其与师法的区别,也了解了宋学师道精神的复兴所产生的广泛效应,包括政教理念的转变,经典系统与诠释范式的转变、儒家士大夫自我认同的转化等等。在师道自觉之下,儒家士大夫对于自我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也有了一种觉醒,不仅要上格君心,得君行道,还要传道济民,引领社会教化。总之,朱老师的这场讲座让我们受益匪浅,感谢朱老师为我们带来了一场精神盛宴!

提问互动环节,朱汉民教授对现场听众提出的“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影响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师道的构建是要求学术的自由性还是对政治文化的变更”“宋代士大夫的政治理想到底是什么”“书院培育人才的理念是什么”等问题给予专业解答。此次讲座严谨而翔实,生动且深入,让我们对“儒”“师道”“师法”“王道”“政教”等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宋学的师道精神与政教理念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文/普庆龄 图/陈永豪)

【朱汉民教授简介】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国学院院长,历史学、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湖南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任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中国书院学会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华朱子学会副会长、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等。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宋学源流》与《湖湘文化通书》首席专家,担任国家重大学术工程项目《(新编)中国通史·中国思想史》《国家清史·湘军》(10卷)主编。著有《玄学与理学的学术思想理路研究》《宋代四书学与理学》《儒学的多维视域》《经典诠释与义理体认》等专著二十多种。获评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首届湖南省优秀社会科学专家、徐特立教育奖、“建国七十周年百名湖湘人物”等。著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国家社科基金外译项目。

【讲座直播回顾】

湖大高研院专题讲座五|朱汉民:宋学的师道精神与政教理想

https://flive.ifeng.com/live/1003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