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8月、10月书院学生参加学术会议简讯

2025年10月28日 11:03

713-18

会议名称:第十八届国际历史地理学家大会

主办单位:复旦大学、中国地理学会

参会学生:2023级中国史专业硕士生张钦芳

论文题目:The cognition and interaction of the northen Han people to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during the Eastern Jin and Liu Song

论文摘要:Since the migration southwards in Yongjia years ,the "natural landscape" in Jiangnan has gradually into contact with the  Qiao carrying the cultural factors of the Central Plains, and accelerated the transformation to "cultural landscape".The steady development of the Eastern Jin and Liu Song regimes changed the mentality of the the northern Han people. The mountains and rivers, which were immersed in the south of the River, became the medium for the northen Han people to integrate into and even settle in the south. The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landscape space and the shaping and writing of landscape culture have  effectively coordin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orthern Han people and the places of migration and the local indigenous people, and accelerated the integration and unification of different regional thought and culture in the Central Plains and the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s.From the "landscape identity" of the northern Han people,we can get a glimpse of their interaction and integration with the society in the Jiangnan region.

参会学生:2024级中国史专业硕士生陈璟宣

论文题目:北魏方位限定政区考

论文摘要:北魏一代存在大量冠方位字以资区别的方位限定政区。此类政区强调与母政区间名义上的继承或从属关系,北魏将其作为现有继承区划和统一区划设计之间的过渡形式,从命名原则提升到政区体系规划的维度。北魏方位限定政区的沿革与兴衰反映了北魏对十六国和东晋南朝政区体系的借鉴与突破,对北朝政区体系设计与政治地理格局的生成与演进具有深远影响。

815-18

会议名称:十到十三世纪西南史地国际研讨会暨中国宋史研究会第二十一届年会

主办单位:中国宋史研究会、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参会学生:2024级中国史专业博士生孙涵曦

论文题目:《权力的附庸:宋代潭州佛教与地方社会》

论文摘要:宋代荆湖南路政治军事地位提升,理学思潮与书院教育持续发展,境内少数民族聚居区长期脱离中央管控。在此复杂的社会背景下,佛教以其独特的社会功能参与了地方社会运作的各个维度。潭州的个案研究表明,佛教资源被深度纳入地方治理体系:鬻牒成为补足财政的手段;寺院空间被用作社仓,僧人承担看守职责;在政治及风俗治理领域,佛教成为朝廷推行王化与士人实施民众教化的特殊媒介;寺院休闲功能开发,客观上塑造了地方社会的公共活动空间。但相较于福建、两浙等佛教势力强盛的地区,潭州佛教在参与公共事务的广度与深度上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其被广泛征用为治理工具,却始终未能形成自主性宗教权威,在地方权力格局中长期维持着官方附庸的被动角色。

1016

会议名称:“中华文明的世界意义:《国际汉学》创刊三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海外汉学研究分会2025年年会”

主办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海外汉学研究分会

参会学生:2024级中国史专业博士生袁克琪

论文题目:《为什么是<本草纲目>?——论19世纪西方“现代”知识分流、重构与形成中的中国贡献

论文摘要:19世纪,在全球知识体系加速交汇与重构的背景下,《本草纲目》被欧美职业学者、传教士、医生、外交官、商人、海关雇员广泛接触、片段吸收与选择性转译。他们的作品多具有跨学科性质,可被归为汉学、博物学,或是植物学、医学、药物学、贸易志、民俗学,反映了这一时期西方现代知识分流、重构中的复杂状态。本文以该书在西方的接受史为线索,突破以往以“传播”或“影响”为中心的研究范式,转而考察其如何作为一种开放的知识资源库,被不同群体依据自身学科框架与实践任务进行功能性使用。通过梳理专著、期刊、报告等多类型文献,本文揭示《本草纲目》如何在“去语境化—再拼接”的跨文化知识流程中,成为西方现代知识分流与体系化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参与要素,进而重新评估中国传统自然知识在全球现代化进程中的贡献与命运。

1018

会议名称:第二届“分析的中国哲学论坛暨中国分析哲学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

主办单位:山西大学

参会学生:2023级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生严木远

论文题目:<周易>占卜中的信念矛盾及其模态解法

论文摘要:《周易》的占卜信念可表述为“规范的占卜结果都是可验证的”,与义理建构相互依存。然而,分析《左传》中的南蒯筮叛与阳虎筮救郑两个案例,可发现占卜信念在假言占卜中导致一种信念矛盾:占卜结果若显示某行动的结果不吉,行动主体可能因占卜信念而放弃该行动,导致占卜结果不可验证,行动主体就陷入同时相信占卜信念与其反题的矛盾。援引认知逻辑以及模态实在论中的可能世界概念,将占卜结果置于可能世界的框架下理解,既维护占卜信念的自洽性,又无需修改占卜结果,同时为“趋避”行为提供合理解释。《周易》自身的哲学维度让可能世界概念的引入不仅停留在语义工具层面,还要求一种哲学立场。

1019

会议名称:中国秦汉史研究会2025年学术年会

主办单位:中国秦汉史研究会

参会学生:2025级中国史专业博士生汤冉旭

论文题目:《五一广场东汉简牍所见“姦詐”考论》

论文摘要:五一广场东汉简牍中的“姦詐”均出现在司法文书中。从格式上说,“姦詐”一方面同“案件情况”联系密切,另一方面,在“考实姦詐”这一类格式中,“姦詐”不能用在“案件情况”后,而只能接在“考实”所代表的行动请求或命令之后;从含义上说,“姦詐”表示当前的“案件情况”之有限,其背后尚有更深一层的隐情,完整表述应为“考实某事有无姦詐”。“姦詐”并没有要求具体、客观的语境,其主观性强,这一面超越了当前所能把握的“案件情况”,强调了案件的复杂;在文书传递中,其使用自有章法,若案件考实无姦詐,则不需在标题中写有“姦詐”;“姦詐”的使用依赖“案件情况”,“案件情况”的来源十分多样,对于县廷来说尤为如此,面对尚不为人所重点关注到的,可能的犯罪情况,临湘县的官吏使用“姦詐”来向上或向下传达急切或督促的态度。而从当前所见的出土简牍与传世文献来看,“姦詐”一直活跃在司法文书中,且在格式、含义上均保持了一定程度的稳定。从东汉中后期开始,“姦詐”在司法文书中的使用便渐趋于无。